发布时间:2025-05-22 浏览次数:11
站在画布前调色时,我总觉得自己在调配的不是颜料,而是时光的碎片。这幅描绘衢州师范学校旧校门的数字油画,笔触间流淌的不仅是青砖灰瓦的轮廓,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缕魂魄。那个年代,物质尚显匮乏,精神却格外丰盈。城市在沉默中酝酿蜕变,而一扇门,竟成了几代人记忆的容器。
上世纪80年代的衢州,像一块尚未抛光的璞玉。街道狭窄,砖瓦房低矮,空气中飘着煤炉的烟味和街角油条的香气。彼时的衢州师范学校,是这座小城的知识灯塔。校门并不恢弘:两扇斑驳的铁门,门柱上爬满爬山虎,门楣悬挂的木质校牌被岁月磨得发白。但正是这朴素的门扉,每日进出无数怀揣教育理想的青年。他们大多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,在晨光中匆匆而入,又在暮色里回到讲舍街南面的宿舍。
那时的校门像一道结界,门外是市井的烟火,门内是琅琅书声与油墨香。春日的紫藤从门廊垂落,秋雨打湿了砖缝里的青苔,冬雪覆门楣时,总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门前堆雪人。门卫老张总爱坐在藤椅上,听着收音机里的《牡丹亭》,给忘带校徽的学生开门。
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,城市改造的浪潮席卷衢州。于是,铁门被拆卸,砖柱化为瓦砾。取而代之的是一扇颇具现代气息的校门。
创作这幅油画时,我刻意采用朦胧的灰色调。门柱的裂痕细细雕琢,铁门的锈迹以赭石与熟褐层层晕染,远处老教工宿舍屋顶的电视天线,曾是我们每周看《射雕英雄传》的期盼,斑驳的墙壁上,富有年代感的宣传画告诉我们,记忆里的色彩,总是比现实更温柔。左上方的天空堆积着铅灰色的云,仿佛下一秒就要落下上世纪80年代的雨。
有人问我:“为什么把门画得微微倾斜?”我答:“因为这是回忆的视角。”当年的我们总是仰望这扇门,它承载着青春所有的重量。而当它消失后,记忆中的门反而愈发清晰,甚至每一道纹路都成了年轮般的刻度,丈量着时代的进退与个人的悲欢。
如今,衢州师范学校旧址上矗立着玻璃幕墙的教学楼。便捷、高效、整洁——这是时代的馈赠,却也让人怅然若失。或许所有城市都面临类似的悖论:要向前奔跑,就必须卸下一些包袱;但那些被卸下的,恰恰是让一代人灵魂安驻的锚点。
阮渭平:888集团官网副教授、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、浙江省油画家协会理事、衢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